據當地居民說,這匹上世紀80年代雕刻的石馬,成為石馬鋪得名的見證。 李卓 攝記者 usb李卓 實習生 龔貴鋒
  水田菜地間,一條土路蜿蜒通向一片小山包,小山上漫山遍野都是墳塋,石人、石馬、石獸靜靜地立在山道旁,守護著人禮服生的最後一站……提起石馬鋪,老長沙們腦海裡大多會浮現這般印象。從昔日長沙最大的公墓,見證晚清戰亂的慘烈,到盛極一時的南二環“美食一條街”,再到最後的幾個“城中村”之一,石馬鋪成了長沙城市化巨變的一個註腳。
  馬年探馬。昨日,記整合負債者走訪了位於雨花區雨花亭街道的石馬鋪,感受到了此地從“人生末站”到開發前站的變化。
  因石馬得名:現室內裝潢在的石馬是“80後”
  韶山路由北往南,快到省路橋公司時,有個路口左轉,這就進入了石馬鋪。這條有些坑窪的水泥路就叫石馬路,驅車兩三分鐘,到了石馬路320號的一家幼稚園。“這裡留著和石馬鋪地名有關的一樣東西。”雨花亭街道石馬社區籌委會幹部好房網周玉坤所指,即是這所幼稚園中央立著的一尊兩米多高金色石馬,揚蹄昂首仰天長嘯。
  “今年是馬年,石馬鋪得名正好與石馬有關。”周玉坤告訴記者,當年公墓里的老舊石馬已不復存在,眼前這匹石馬算是石馬鋪得名的見證。有村裡老人記得,石馬鋪標誌性的“老石馬”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戰火中被毀,眼前這匹石馬誕生於1984年,由當時的郊區石馬村出資1萬多元,請麻石生產基地望城丁字鎮的老師傅刻制。
  七百清軍埋骨:見證晚清戰亂慘烈
  在石馬鋪林立的墓葬里,最有名的是當年陣亡的清軍將士合葬墓——陝西忠義官牟兵夫合墓。記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處墓葬,在一扇生鏽鐵門緊鎖的宅院內,這座合葬墓的墳塋上長滿了雜草,輪廓難辨。
  據《湖南通志》、《善化縣誌》等史料記載,清咸豐二年(1852年),太平軍從廣西進入湖南,當年7月抵長沙,湖南巡憲駱秉章聞訊,緊急調動陝西漢中沔右、寧陝、留壩等營官兵2000名,於7月27日趕到湖南,其中有1000餘人駐扎在長沙城南十里石馬鋪赤崗嶺。不料,清兵在扎營時,被蕭朝貴帶領的太平軍先頭部隊偷襲,清軍陣亡900餘人。清政府採取就地掩埋的方式,這900多官兵就永遠地留在了長沙。其中,700餘人的合葬墓就位於石馬路赤崗嶺下,另外200人的合葬墓則位於韶山南路248號。
  記者看到,歷經百餘年,石馬鋪的這處花崗岩圍砌的大塊石碑上還清晰可見“忠義墓前石水溝泊岸”九個大字,而500米以外的另外一座保護得更好,不僅有花崗岩圍砌,還有專門的墓葬介紹。如今,兩座墓地均被長沙市文物局立牌,作為長沙市“不可移動文物”保護起來。
  從公墓到商業街:城中村即將大變臉
  時光流轉,從上世紀90年代到前幾年,石馬鋪曾是長沙人趨之若鶩的二環線“美食一條街”。在石馬鋪範圍內的南二環線,從新村線到樹木嶺立交橋一帶,聚集了西湖樓、菩提樹、羊城餐館等十幾家餐館。“那時候長沙流行吃土菜,下班時,南二環石馬鋪沿線停滿了汽車,都是來吃飯的。”讓周玉坤引以為豪的是,最知名的新湘菜“剁椒魚頭”就是從石馬鋪餐館原創而走紅全國的。
  除了餐飲曾經紅極一時,在1996年,當時的石馬村與深圳寶安集團長沙分公司聯營,在這裡建起了長沙最早的專業傢具城,一條龍售賣窗帘、家紡、傢具。如今,寶馬傢具城還留有部分做家紡生意的門店,雖然生意不如往年紅火,但當地人對這裡的前景頗有信心,“這裡是長沙城區少數幾個城中村之一,即將面臨整體開發和改造。”據瞭解,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將保留,而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清軍官兵墓園將改建成社區文化公園。
  微典故
  知名文史專家、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陳先樞先生道出石馬鋪的“身世”。新中國成立前,石馬鋪曾先後以“勝利村”、“石馬村”命名,上世紀三四十年代,這裡已經是長沙最大的公墓。由於當時以石刻動物為祖先守靈之風盛行,墓區內雕刻的動物數不勝數,其中尤以石馬最為靈動,於是村民便以“石馬”為名,而“鋪”則是沿襲了晚清時期官道上的說法——十里一鋪。耐人尋味的是,作為“人生末站”的石馬鋪,卻是長沙到醴陵官道的起點。  (原標題:石馬鋪,踏出城市新節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droohnzq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